第121章
残疾王爷站起来了 by 笑佳人
2025-2-14 19:09
六十多岁的严尚书步伐矫健,转眼就跨出了公房,还体贴地帮惠王爷带上了房门。
赵璲坐在轮椅上,看看关闭的门板,再看看严纶留下的几乎吃光的食盒,想到了那封折子。
严纶应该不知道他与王妃去灵山镇避过暑,也就无从推测他参与了灵山开荒的提案,父皇……
赵璲微微摇首。
按照他去灵山避暑前的性子,他与父皇鲜少见面,见了面父皇也不会跟他聊什么闲话。
本来是能瞒住他在灵山避暑之事的,是王妃说去探望岳父岳母之前应该先去给父皇请安,王妃问他如果父皇提起两人去哪里避的暑她该不该说实话,当然是该了,他不想王妃因为这种小事背上欺君之罪,跟着,王妃又说要给父皇送九制黄精。
赵璲无法拒绝,因为王妃也给岳父岳母准备了,岳父岳母都有的,他却不想给父皇,岂不成了不孝?
那时赵璲想,送就送了,父皇每日要操劳那么多国事,等来年徐东阳递折子的时候父皇未必会记起这茬。
然而到了十月,他又在王妃的推动下进了工部,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父皇面前。
狄献修渠的事赵璲交代过严纶要瞒着,可闻喜宴上父皇问康王庆王的意见唯独没问他,如此刻意的忽略并不符合父皇平时对他的态度,赵璲便明白严纶那里漏了馅儿,被父皇看出来了。
举荐狄献才过去一个月,徐东阳的折子一来,又是灵山镇又是黄精的,父皇……
申时,午后的阳光没那么晒了,御书房派来一位小公公,说皇上召惠王去御书房。
赵璲只好换了四轮的外用轮椅。
当青霭将惠王爷推到通往皇城内城承天门的笔直宫道上,主仆俩都瞧见了并肩走在前面的康王、庆王。
康王在户部,是三王当中最先收到口谕的,他单独往里走的时候,被礼部那边出来的庆王喊住,康王就等了他一会儿,猜测着父皇又要出题同时考他们了。庆王不怕这种场合,康王紧张啊,没想到走着走着后面又有动静,回头一看,父皇居然还叫了二弟!
这下子,庆王也紧张起来了,因为只有他跟大哥,他就是答得不好也有大哥给他垫底,二哥一来,万一二哥答得比他好,父皇看他的眼神大概会变成:瞧瞧,你二哥坐着轮椅都比你强!
庆王一忧,康王却放松了下来,反正都是垫底的,但二弟一来,三弟就出不了风头。
“我来吧。”
稍等片刻,等青霭近了,康王再次接过了轮椅。
惠王坐着,庆王只能低下头问:“二哥知道父皇叫咱们过去所为何事吗?”
赵璲:“不知。”
他本以为父皇要问灵山开荒的事,见到康王庆王,赵璲便推翻了之前的猜测。
御书房到了。
三王在门外排成一排,汪公公进去通传一声,出来后请康王先进去。
康王:“……”
康王进去后,庆王试图凝神倾听,然而御书房外间的厅堂里面的书房都很宽阔,除非永昌帝动怒骂人,或是庆王当着宫人、御前侍卫的面凑到窗户底下,正常谈话外面什么也别想听到。
等了一刻钟左右,康王出来了,神色如释重负。
庆王有些失望,不过大哥都没挨训,他就更安全了。
“二殿下,该您了,老奴推您进去?”汪公公躬着腰问。
赵璲颔首。
等汪公公推着惠王进去了,庆王低声问还站在这边没走的康王:“父皇跟大哥说什么了?”
康王:“就问问年后这段时间我都在忙哪些事情。”
里面,汪公公将惠王爷推到永昌帝的书桌对面便退了出去。
永昌帝看看老二,低声问:“徐东阳那法子,你教他的?”
赵璲垂眸,道:“虽是儿臣教的,但能不能做、敢不敢做都要他决定,儿臣既无精力亲力亲为,此事若成便是徐知县一人的政绩。”
永昌帝:“朕没想追究他的欺君之责,就是好奇你是怎么想到的。”
自家老二,怎么看都跟种药材的事扯不上关系。
赵璲回忆片刻,道:“那日隔壁的齐老庆寿,儿臣与王妃去吃席,王妃听席间妇人们提起黄精,说早年灵山上的黄精很常见,随着药商来收黄精日益频繁,村人们大肆采挖才致使山上黄精锐减,只能去深山寻找。”
“因为王妃的话,儿臣推测黄精在灵山容易存活,便让随行的郎中去山上探查,确认黄精可否在树下种植。”
永昌帝意味深长地道:“你那媳妇,还真是什么鸡毛蒜皮都要跟你念叨。”
赵璲:“……当时儿臣深居寡出,听她说这些倒也觉得有趣。”
永昌帝:“你哪是觉得有趣,你是听出了解决当地百姓生活困顿的一个好点子。”
赵璲刚要开口,永昌帝堵住他的自谦,淡然道:“不必思虑太重,朕是为自己有个心怀民生的皇子感到高兴。”
老大没有主见,就算看到问题也容易被身边的人左右而无法贯彻到底,老三目高于顶,连春闱选上来的新科进士们都看不上,永昌帝如何指望老三能自己栽培贤臣良将?光想用现成的能臣名将,哪个能臣名将不是一步步历练起来的?
因为惠王言辞简练,他在里面连一刻钟都没待上就出来了。
这回,轮到庆王进去了。
今年的文武春闱都还算顺利,选出来的进士们也让永昌帝颇为满意,永昌帝简单地夸了夸老三,然后拿出一封奏折,让庆王自己看。
这是荆州潭州知府递的折子,称当地有匪首陈威、王晟、柳四夷三人聚众上千人为祸乡里、杀掠过往陆商船商,潭州官兵出动三次都因匪群藏匿深山且占据地利而失手,百姓不堪其扰怨声载道,知府请求朝廷调兵前往镇压。
庆王眼睛一亮,礼部除了科举再难显出本事,他早就想换个差事了,这波山匪出现的正好!
“父皇,儿臣愿往潭州剿匪!”
永昌帝问:“那你先说说,你准备怎么剿。”
庆王熟读兵书,思索一番,道:“儿臣到了潭州,先找熟悉山势的樵夫猎户询问清楚都有哪些山道,看看可有小径供大军进山杀匪。若无法进山,儿臣会安排一支商旅大饵诱他们出山,能一网打尽最好,不能也能抓一批人,再威逼利诱这批俘虏带大兵进山。”
永昌帝:“那你觉得,此次剿匪需要多少兵马?”
庆王:“潭州有一千官兵,父皇再从荆州军里给儿臣调一千水军一千步兵,应该够用,再多了容易打草惊蛇。”
永昌帝看着面前才二十一岁的三儿子,道:“朕给你调五千,切不可因匪群人少而轻敌。”
庆王心里一暖,拱手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永昌帝继续道:“潭州山多水多,遇事不决可与当地将领商议,力争用最少的伤亡镇压匪乱,进展顺利当然好,若有失手也不要紧,递折子过来朕会帮你想办法,切记贪功冒进。历练历练,偶尔小事上栽个跟头反而是好事,记住教训了,将来担着大任才会考虑得更谨慎周全。”
庆王听懂了,父皇这是不太信得过他啊。
二哥十八岁去南边带兵便旗开得胜,他二十一岁去打一千多匪徒若是还能失手,就算父皇不介意,他自己也没脸回京了。
虽然父皇的嘱咐有些画蛇添足,得了这个机会的庆王还是很高兴的,跨出御书房时脸上就带了些春风得意。
瞧见候在外面的两位兄长,庆王笑道:“大哥二哥还在等我啊,我还以为你们早走了。”
赵璲:“……”
他倒是想走,可康王掌握着轮椅坚持要等庆王,他便只能跟着等。
康王对上庆王眼中的得意便心中一突,待离御书房远了,他故作随意地问:“看三弟一脸喜意,是有什么好事吗?”
庆王扫眼矮了他们一大截的二哥,叹道:“荆州那边出了一股胆大包天的山匪,四处烧杀抢掠简直不将朝廷放在眼里,父皇让我过去剿匪,唉,此时出发,到那边正是热起来的时候,就怕匪徒也嫌热躲在山里不出来,让我有兵没处使。”
康王:“……”
庆王:“不说了,我先去兵部问问荆州军的情况。”
丢下两位等了他至少两盏茶功夫的兄长,庆王迈动他那两条修长长腿,恍如一匹终于可以放出笼子去撒欢的骏马快快活活地先走了。
康王暗暗咬牙,低头对轮椅上的二弟道:“三弟这脾气,还是这么爱显摆。”
不就是剿匪吗,让他去他也行,奈何他武艺不如老三,遇到这种武差父皇很难第一个想到他。
他的二弟依旧沉默。
在庆王一党看来,他这番去剿匪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哪怕战功不够大,他们也能吹到大,怕的是康王那样只能在户部拨算盘,连立小功的机会都没有。
短短的两天时间,沈柔妃、福成长公主、吏部尚书沈世彦以及庆王妃郑元贞都对庆王做了一番细细的嘱咐,直接把庆王听烦了,越发迫不及待地带上一队亲卫离了京。
惠王爷不会跟自家王妃提与夫妻俩无关的事,直到端午姚黄随着惠王爷进宫参加宫宴,听见周皇后跟沈柔妃提起庆王此时应该已经到了荆州,姚黄才注意到永昌帝父子那边果然少了一道身影。
不过跟庆王去剿匪这事相比,姚黄更好奇那些匪徒,长了多大的胆子敢在国泰民安的时候闹事?
可惜周皇后、沈柔妃光关心庆王了,没说到这些。
又该射柳了,姚黄悄悄地朝自家惠王爷望去。
惠王爷目不斜视地端坐,就算王妃惦记魁首的一百两黄金,他也不好年年去抢这个风头。
姚黄当然不会为此怨怪惠王爷,但这不妨碍她用此事消遣他。
“才成亲一年,王爷就懒得哄我开心了,知道我喜欢金子都不去给我赢回来。”
回府的马车上,姚黄坐在惠王爷的怀里,攀着他的脖子摇晃嘟嘴。
夏日衣衫单薄,惠王爷禁不起王妃这样的撒娇。
他闭上眼睛,提前报喜道:“今年父皇要去北苑避暑,五月下旬出发,一直住到九月中旬的大阅武结束。”
王妃顿时不嘟嘴了:“我们也可以去?”
赵璲点头。
姚黄大喜,前不久她还遗憾当了差的惠王爷再也没法陪她去外面避暑游玩,今年竟然可以去皇家的北苑行宫!
“太好了,王爷快给我讲讲,北苑里面什么样?”
“……坐好了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