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

風少羽

歷史軍事

天啟二年,九月,京城
月夜下,城門早下鑰
整個京城九門都是緊閉著的,縱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零三章 朱由校的東方老祖父構想

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 by 風少羽

2023-12-10 19:02

  “那就是東倭那個天皇?”
  朱由校瞥了眼規規矩矩跪坐在桌案前板著小臉的明正。
  年僅十壹歲的小女娃穿著東瀛的傳統服飾,江戶時代的東瀛服飾在汲取了漢、唐、宋、明四代中原服飾演變加上自身文化歷史之後,在江戶時代改良出了和服,而在此之前,稱之為吳服。
  在此基礎之上,公家武家的服飾都有所改變,正如朝鮮國汲取中原服飾優點加本土特色演變出的朝鮮服壹樣,和服如今和傳統的中原服飾已經有了不少差異。
  明正穿的還是她從天皇禦所裏帶出來的衣服。
  按理說是應當給明正準備壹身衣服的,但量身打造衣物也需要時間,因此明正穿的是壹身黃櫨服,是東瀛天皇的正裝。
  “東倭的天皇是怎麽是個小女娃?”朱由校歪了歪頭看向壹側的張好古。
  張好古不得不把腦袋湊過去:“東倭自有國情在,他們那邊天皇早就不管事了,壹直是武家幕府掌握權勢,有點類似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且東倭那邊天皇不高興是可以直接傳位給後代的,反正都是幕府主事,天皇年紀小點,是男是女關系不大。”
  “主少弱而臣強,權臣操控朝政,各地藩主林立不得壹統,亡國之相。”朱由校評價道。
  “東瀛自有國情在,而且如此情況對我大明來說也不是壞事。”張好古笑著說道。
  在看了眼那孤零零跪坐在那裏的明正,朱由校說道:“她身上的衣服朕不喜歡,日後要換成大明的,給她按藩王的待遇來。”
  朱由校說的藩王待遇,自然不是大明境內那些朱家藩王,而是大明藩屬的那些國主,這些藩屬國主入京朝見宗主皇帝,大明皇帝可是要禦賜不少東西的。
  按理說明正日後在大明的待遇應當是禮部負責,如今朱由校這話說出來,上升到藩王級別,那意思就是有皇家來接管明正的待遇了。
  “去問問明正是否是飯菜不合口味,看看她有什麽需求,盡量滿足。”朱由校對壹旁的王體乾說道。
  作為朱由校的貼身內監,王體乾自然明白朱由校的意思,親自去到明正身邊噓寒問暖,這倒是把明正嚇了壹跳,有些詫異的看向那坐在高高雲案之上的朱由校,而朱由校對著明正微微頜首,舉了舉酒杯。
  張好古也是笑著看向明正:“陛下菩薩心腸。”
  朱由校笑道:“東瀛雖然國小地寡,民眾倒是不少,如今明正來到大明,日後東瀛那些藩主商人來了大明自然會有人要見她;若讓人傳出去大明苛待明正,倒是顯得朕氣量狹小了。朕不是那種氣窄的皇帝,也不會對失敗者肆意欺淩,更何況戰爭與否本就不是她壹個小姑娘能決定的。她只是倒黴坐在了那個位置上而已。對她好點,方便日後東瀛順服。”
  張好古點頭,朱由校說的對極了。
  朱由校不是什麽暴君昏君,大明朝也不是什麽野蠻血腥的夷狄王朝。
  大明是中華之正朔,漢家正統,天命之國,上乘天命下順民心,居世界之中以威德服人,因此才萬邦來朝。
  對壹個十壹歲的孩子施威能彰顯什麽威風呢?明正橫豎不過是個空有虛名毫無實權的天皇,若說要殺了壹了百了還好,偏偏大明要留著,那故作不見肆意欺淩反而顯得大明氣量狹小毫無心胸了。
  大明的威不會對著明正施展,威是對著德川家光這個正主施展的,把德川家光和那些老中明正典刑,彰顯大明天威不容觸犯,這是威;留著明正,給她好待遇,讓她安心學習將來再送回東瀛,展現大明仁慈,這是德。
  壹手雷霆壹手雨露,足以讓東瀛那些藩主大名們知道日後該怎麽做了。
  國宴散去,朱由校忽然問了張好古壹個問題:“師父啊,朕有個想法。”
  “陛下請講。”張好古表示自己洗耳恭聽。
  朱由校說道:“我朝剛烈,自太祖立國來,無漢唐和親,無兩宋歲幣,成祖時親赴國門禦守北疆,後土木堡之戰,瓦剌圍困京師,代宗死守社稷,方有如今大明二百六十載國祚。”
  “朕觀漢唐時,和親也是受限於當時條件不得不做出的安邊方略,眼下大明強盛,邊患平息,可為後代子孫計,總是要考量壹二。朕想著,是不是可以和諸國實行新的和親政策。”
  張好古楞了下,他感覺自己似乎知道朱由校的想法了。
  朱由校笑道:“朕想著,明正可以做燃兒的側妃,雖然說年長了些,但將來有了孩子,就可以繼承東瀛王的位置。”
  “有大明做靠山,明正在東瀛的位置就坐得穩且安全。有了孩子,東瀛王位日後就是壹直在朕庶孫那壹系傳承。”
  張好古看著朱由校,莫名想起了日後那個歐洲老祖母維多利亞,整個歐洲王室放眼都是她的後輩孩孫。
  不過不得不承認,朱由校的想法確實可行,不提日後東方褚國是不是都自認壹家人,能不能玩中華壹統,民族融合,起碼會給少許多麻煩是真的。
  而且這也是壹個想法,試壹試就不會有什麽代價,畢竟明正未來要在大明生活很長時間,日常起居可以安置在皇宮裏,這朱由校有什麽想法自然可以試壹試。
  “陛下的想法可以壹試。”張好古表示認同。
  朱由校點了點頭:“今日就到這吧。”
  張好古看著朱由校的走向提醒道:“陛下,乾清宮在那邊……”
  朱由校楞了楞,隨即嘆了口氣,望向張好古的神情也有些幽怨:“朕,今晚想去西苑。”
  張好古恍然了,深深壹拜:“陛下多保重。”
  自去歲南洋平定,大明四海升平,國泰民安。
  大事沒多少,文武百官就輕松的很,禦史臺的噴子們這麽長時間下來也感覺恢復了幾成功力了,又開始上奏折了。
  這次奏折還真是事關國本,要求朱由校多生孩子,這要求朱由校還真沒法拒絕。
  任何壹個王朝延續,繼承人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單單壹個繼承人也不保險,大明朝又不是沒有皇帝突然死了沒繼承人結果兄弟上位的例子,世宗嘉靖不就是這麽壹出活生生的例子麽?
  甚至在原史上朱由校就是因為沒繼承人死了以後皇位落在了朱由檢頭上。
  這種事歷朝歷代都不罕見,所以皇帝多生兒子才是正事。
  更何況哪怕不提這點,對於任何壹個漢家百姓來說,家族傳承都是頭等大事,不然斷子絕孫也不會是無比惡毒的咒罵了。
  子嗣多意味著家族興旺,未來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祖先的香火也有保證,哪怕九泉之下也能安然面對列祖列宗,但子嗣少了那可就是天大的事了。
  對朝廷也好,對百姓也好,皇室子嗣的多寡意味著王朝是否穩定,天下是否會繼續太平,畢竟只有子嗣眾多,皇位傳承才會穩定,不會發生天下大亂的事情,大家也能繼續過太平日子。
  壹些皇帝沒有兒子或者兒子少在百姓眼裏都是德薄,或是做了什麽獲罪於天的事,言官禦史也會以此抨擊皇帝,民間各種流言蜚語也會滿天飛。
  甚至對於王朝來說,皇帝賢明與否作用並不大,官僚體系能維持王朝正常運轉,只要皇帝保證能多生兒子將來皇位傳承不至於動蕩,那就是個不錯的皇帝了。
  也就是朱由校創造了如今這盛世,加上還年輕,百姓們都認為朱由校這樣的好皇帝,仁君肯定能多子多福。
  天下不知道多少百姓,多少人都盯著皇家,皇家若是子嗣不盛,不知道多少人會有異心,多子多福這話可不僅僅是映照普通人家。
  因此禦史們要求朱由校選秀廣納民女多多為皇家誕生子嗣,這種事關傳承的頭等大事,百官都是無比支持,無論新黨舊黨,在這壹點上都是認可的,就連張好古考慮到前世情況,也是覺得朱由校多幾個孩子沒壞處。
  朱由校想拒絕,但只拒絕了壹半。
  廣納秀女是算了,畢竟這麽多風華正茂的女子在深宮裏待好些年純粹是浪費了,還不如讓她們自己嫁人生兒育女,為大明的繁榮強盛添枝加葉。
  至於朱由校,他有皇後就夠了,而且皇後已經誕下了嫡長子,足以證明皇後沒問題。
  這朝堂上的情況傳到後宮,張嫣說沒壓力那是假的,身為皇後,雖然誕下了嫡長子,但在這個大環境下,不能保證皇室子嗣興旺,說她善妒都是輕的。
  這種事張嫣怎麽可能沒壓力,她也怕死後無顏去見朱家列祖列宗啊,因此張嫣難得對朱由校有了壹些要求。
  朱由校眼下面臨的就是這樣的處境,這壹段時間過下來,朱由校實在是壓力有點大,對張好古的見死不救也很有意見。
  張好古只能是祝朱由校保重身體了。
  “皇爺今晚又去西苑啊,皇後娘娘那邊奴婢可怎麽去說啊。”魏公公嘆了口氣。
  “那魏公公不妨多勸勸陛下?”張好古笑道。
  魏公公很無奈:“皇爺要做什麽,做奴婢的哪敢勸啊。更何況這種事若是讓那些外人知道不定會怎麽編排,估計傳出去就是奴婢蒙蔽聖聽,妖言禍國,想要操控宮廷霍亂天下了。”
  魏公公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別人看著他光鮮亮麗,是宮裏宮外十萬人的大總管,身為司禮監稟筆和掌印兩大職壹個人兼著,還有東廠的差事,那叫壹個威風。
  但魏公公也是自家人的事自家知道,事情多了,責任也就多了,朱由校將宮裏宮外的差事交給他,出了差池那就是他的責任啊,平日裏那可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
  別看朱由校看上去不關心政事,上朝也不勤勉,平日裏不是去西苑就是去永定縣,有的時候十天半個月的不回京。但這京師大大小小,宮裏宮外,有什麽事是朱由校不知道的?
  這位主子看著什麽都不在意,但什麽都知道。
  魏公公去忙他的事了,張好古也沒閑著,徑直去了內閣。
  “元輔,您怎麽來了?”值守的參議連忙起身。
  “去將趙玉琪大將軍從東瀛帶來的那些檔案記錄拿來,本閣看壹會兒。”張好古說道。
  很快,趙玉琪從江戶和京都帶回來的那些藏在將軍幕府和天皇禦所中的檔案記錄送到了張好古桌案前。
  倒了壹杯濃茶,張好古靜靜翻看起這些記錄檔案來。
  翌日,朱由校在西苑召見內閣大學士及班師回朝的征東大將軍趙玉琪。
  “參見陛下。”
  “這些虛禮免了!壹大早把諸位愛卿叫來,沒用早飯吧?陪朕壹起吃點。”
  八人份早膳很快端上來,朱由校邊吃著邊了解著東瀛的事。
  朱由校拿著玉碗吃著熱乎乎的粥:“對東瀛如何處置,朕和諸位大學士都商議了下,但畢竟親赴東瀛的是妳趙大將軍,關於東瀛具體是個什麽情況,該作何處理,朕想聽聽妳趙大將軍的意見。”
  趙玉琪放下小碗整理了下思路:“回陛下,東瀛國情,與諸國差異很大。非要說個相似的,其類似我中原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空有虛名無法號令天下,各地藩主暗懷異心。如今雖然幕府壹統,但各地藩國加起來足足兩百有余,這些藩國各據壹地,各自為政。他們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田產,在名義上向幕府效忠,提供錢糧。”
  “可以說,藩代就是門閥世家的結合體,是壹方豪強,而幕府,就是最大的那個地主門閥,掌握著最多的土地和人,掌握著大勢。幕府壹統天下不過是壓服這些藩代,卻無法徹底吞下這些藩代。”
  “如今德川幕府看似是天下統壹,但幕府壹旦權威喪失無法穩定局勢,那麽整個東瀛很快又會變成諸藩互相爭戰的亂局。”
  聽完趙玉琪的敘說,朱由校放下了手中的玉碗:“目前德川家無法穩定人心局勢,是不是這樣?”
  趙玉琪說道:“回陛下,我軍壹戰擊潰江戶幕府大軍,幕府已經無力掌控東瀛局勢了。”
  朱由校點了點頭:“諸位愛卿,妳們說,究竟是壹個統壹但虛弱的東瀛對我大明更有利,還是壹個混亂的東瀛對我大明有利?”
  錢謙益說道:“陛下,臣以為,壹個混亂的東瀛,不符合我大明的利益。東瀛國小地寡,如果不能整合資源,集中人力,那麽我大明的商品就無法換來足夠的利潤。壹個穩定,但武力虛弱的東瀛,才能更好讓我大明遙控,也方便我大明商品輸出,換回更多的利益。”
  朱由校手指虛點:“繼續。”
  錢謙益說道:“以此來看,幕府的虛弱並不是什麽壞事。幕府虛弱,如果德川家想要繼續維持自身地位,就必須依靠我大明或是得到大部分藩代的支持。但東瀛關東關西的藩代並不壹定會繼續支持幕府,相反,我大明卻可以對其進行壹定程度上的支持助其穩定局勢。”
  “如今我大明在東瀛有仆從軍數萬,這數萬仆從軍編練得當就可以當作幕府的軍隊來使用,當然指揮權還是在我大明手裏。有這數萬仆從軍,幕府就有了初步的武力,我大明可以和幕府的三個親藩及譜代聯絡,選出壹個適合的新將軍來。”
  朱由校微微點頭,如果是這樣壹來,幕府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中,日後若是明正回到了東瀛那她也無法掌控局勢。
  而明正如果成了自家兒子的側妃,誕下皇子來,將來幕府就可以協助皇子掌控東瀛,等皇子長大了,把權柄移交過去就是了。
  想到這,朱由校對錢謙益的想法還是認可的,這符合大明的利益,對如今大明執行的海外貿易政策來說也是壹件好事,起碼商人們在東瀛做生意更方便了。
  畢竟對生意來說,壹個穩定的市場比混亂的市場更安全。
  “若是要在東瀛進行遙控威懾,朝廷在東瀛需要布置多少兵力?”朱由校又看向趙玉琪拋出了新的問題。
  趙玉琪沈思片刻,說道:“回陛下,如今東瀛有我朝仆從軍三萬余人,還有幕府降軍兩萬人,這加起來五萬人若是我大明利用得當,那麽在東瀛就不需要布置太多的人手,實際上長崎不需要太多駐軍,莫說壹鎮壹協,就是壹校人馬都多,壹個營就差不多了。”
  “長崎、大阪、江戶都有良港,可和外界貿易。其中長崎駐紮壹營人馬作為震懾即可。大阪和京都距離近,京都又是東瀛王室所在之地,這兩地加起來駐紮壹校也差不多了。”
  “余下的江戶,駐紮壹校兵馬也足夠了。”
  “這幾地只需要保證港口暢通,和我大明聯系不斷,駐紮這些兵馬足夠用來威懾了。而壹旦東瀛真要是發生了什麽意外大亂,有船只通訊,朝廷隨時可發大軍平叛。”
  盧象升微微皺眉:“如此壹來,東瀛的治安維穩,就得交給那些仆從軍了?”
  錢謙益笑道:“那些仆從軍由我大明來訓練,至於日常各地的治安維穩,可以交給那些藩代嘛。讓親藩、譜代和各地的藩主組建壹個新的幕府體系,他們來負責東瀛的穩定,再把生意分他們壹份。保證他們的權勢和利益,不愁他們不聽話。”
  朱由校笑了:“錢閣老此言,深得朕心。”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