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傳奇收藏家
極品鑒定師 by 小小青蛇
2022-4-24 23:36
沈天滄的手在自己的膝蓋上有節奏地彈動著,似乎在思考什麽問題,半晌,他終於向謝明和駱天打了壹聲招呼:“我先去趟洗手間,再回來觀看。”
謝明禮貌地點頭:“好。”
沈天滄朝洗手間走去,會場的洗手間就在駱天的右手邊,直走,右拐,洗手間裝修得很豪華,昨天駱天去的時候,還有壹些不習慣,那些龐大豪華的鏡子讓他渾身不自在,沈天滄前腳進了洗手間,駱天看到,余經理尾隨其後……
大約半小時後,謝明看了看手表:“奇怪,這個沈老板去個洗手間,怎麽去了那麽久?”距離他離開,已經整整三十分鐘了。
“可能有事先走壹步吧,這年頭的老板,難免事多。”駱天裝作不以為然的樣子來:“不用管他,這裏的戲可比他好看多了,再說,他在旁邊,我們兩人講話都不方便。”
“那倒是。”謝明吐了壹口氣:“關我什麽事。”
此時拍賣已經進行了壹個多小時了,會場很寂靜,沒有產生駱天預想中的騷亂,與沈天滄壹同消失的余經理,在四十分鐘後又回到了現場,他站在原來的位置上,依然用壹雙銳利的眼神打量著現場,沒有回來的是邵兵。
拍賣依然在順利進行,雖然中間發生了很多不愉快,但現在完全是按照謝明的預想在進行著,謝明整個人完全放松了,旁邊又沒有了沈天滄,現在,他的身子舒適地靠在椅背上,輕聲對駱天說道:“白手套就是白手套,妳看何平偉,多能壓得住場,再加上妳,我們仨就是傳說中的鐵三角了。”
這壹出戲,三個人都唱齊了,駱天點頭:“假如何平偉要離開,怎麽辦?”
“不會。”謝明很有把握地說道。
“因為小影?”駱天馬上懂了。
謝明贊許地點點頭:“有時候留壹個人才未必用得上金錢,讓他有牽掛的人或東西在,維持這種期望值就好了,雖然我壹開始想撮和的是妳和小影,但現在是何平偉也不賴。”
駱天不吭聲,只是笑,這世界上,感情不是只靠撮和或是門當戶對就可以的,駱天有些三急了,畢竟坐在這裏這麽久了:“我也去趟洗手間,弄不好還能遇上沈老板,順道兒聊聊天。”
這玩笑讓謝明笑了出來:“別他真的躲洗手間不出來了。”
駱天朝洗手間走去,這中間他必須要與余經理擦肩而過,余經理的身板依然站得筆直,就像壹顆在風中的白楊樹,駱天筆著從他身邊走過,進入到那豪華的洗手間裏,壹走進去,駱天就覺得這裏不對勁,空氣中有壹股味道,他聞了聞,這有點像香水味,可是有壹股刺鼻的味道,不像是X2,X2沒有任何味道,這壹點駱天很肯定。
這是不確定的事情,自己在這裏想破頭也不會弄明白,駱天搖搖頭,還是解決自己的生理問題先。
完了事,駱天準備洗手,眼尖的他在洗手池裏發現了幾滴與水珠不同的液體,他伸出手指沾上,放到鼻下聞了聞,是血!明了,邵兵他們肯定下手了,人應該被轉移走了,有安保經理帶路,沒有人會攔吧?
駱天笑笑,他不厚道地想到壹頭豬倒地的情形,打開水龍頭,洗了壹把臉,整理了壹下自己的頭發,駱天繼續回到會場,謝明好奇地問道:“怎麽樣,有沒有看到沈老板。”
“不在,不知道是不是嫌無聊,所以溜出去會情人去了。”
謝明悶笑兩聲,再不搭腔了。
拍賣已經快進入尾聲,現在正在競拍的是壹具陶俑,在墳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質人形。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財富、精神信仰,商周時期習慣用活人殉葬,春秋戰國逐漸用模擬活人的俑來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經火燒成的人物形象即為陶湧,世界上最聞名的陶俑,就是秦始皇兵馬俑了。
不同時期的陶俑,在造型方面也不盡相同,秦漢陶俑制作精細、形體碩大、風格寫實,多表現巨大的軍陣場面,壹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馬、奴仆武士、舞樂雜技人物,漢代還有表現豪強大族財富和權勢的塢壁樓櫓、高樓深宅、庖廚圈舍及家禽的模型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體形象出現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上述陪葬俑,又增加了鎮墓獸、步騎鼓吹俑,撫盾執兵俑,以及甲騎部隊、鞍馬駱駝、毛驢牛車等模型。南方從西晉開始,出現了青瓷俑,內容相似,但以誇張的手法塑造各類形象,有強烈的地方特點,如持刀握盾的部曲家丁,衣著簡潔靈便,赤足;相對踞坐,執筆握簡,作閱讀書寫狀的文吏俑。
唐代的陶俑藝術達到歷史的高峰。宋朝以來,墓葬中的紙糊螟器增加,陶俑減少,制作日趨簡單,元明時期陶俑使用更加減少,但仍然沿用,有的墓葬陶俑更是把墓主人生前役使的奴婢、使用的儀仗、起居房舍、出行車轎完全塑出,浩浩蕩蕩,逼真而詳盡地記錄了社會生活。
這具陶俑是壹對狗的形象,漢朝出品,很符合漢代以家禽為陶塑模型的特點,形象逼真,其中壹只正低著頭,好像在地上嗅著什麽,還有壹只正好相反,擡頭望天,似乎天上有什麽可以吸引它的東西,小巧,但形態可掬。
“聽說原本是有六只,本來為壹組,可惜委托人手上只有壹對,不過越是像這樣的古玩,越受人追捧,估計另外四只的下落,就更引人註意了。”謝明說道。
雖然外形小巧,可是還是拍出了壹百六十萬的高價來,這有點出人意料了,估計是介紹中壹套的說法激起了藏家們的興趣。
何平偉的聲音還是沒有壹點變化,不愧是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聲音還是那麽地高吭,語言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先生們,女士們,接下來的拍品,也是我們的壓軸之作,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青海蛙紋彩陶呢?”
有人大聲地叫了起來:“當然聽說過了。”
蛙紋,彩陶,用這個作為壓軸的拍品還算不賴,駱天點頭:“這是馬家窯的出品了,蛙紋是馬家窯彩陶應用較為普遍的花紋之壹。”
“沒錯。”謝明說道:“大山他們都認為壹頭壹尾的拍品不能差,所以定了蛙紋作為壓軸的拍品。”
“不錯的選擇,業界對於蛙紋壹直挺有爭議,蛙紋的背後也有不少的民間文化作為依托。”駱天說道:“這是最後壹件拍品,不少競拍者應該會奮力壹搏。”
“是的,這下子好看了。”
蛙方是陶器上壹種類似於青蛙圖案的紋飾,青海東部河湟谷地在距今約7000-4000年前曾經是“彩陶故鄉”。迄今已發現的不同類型彩陶器皿中,馬廠文 化類型彩陶所繪制的紋飾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在繁多並極富變化的紋飾當中,“蛙紋”與圓圈紋構成了馬石文化類型彩陶壺、罐、盆、甕所繪圖案的主要式樣。“蛙紋”在眾多考古工作者與博物館人士,以及彩陶愛好者當中,是約定俗成的稱謂。尤其是青海境內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