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

二子從周

歷史軍事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8

  城外大地主梁善民,是此處頭等殷實人家,有溪谷兩邊稍微平坦些的兩百畝田,不過肥實程度沒法和可龍裏蘇家後山池塘邊那兩百畝比,年成好的時候,畝產能有小三百斤,就算了不得了。
  不過員外還有好幾大片山林,主要是竹子雜木,還有壹片柑橘林。
  如今柑橘也賣不出去,林子就成了雞圈,樹冠高,還帶刺,是完美的防空體系,小雞們在樹下不怕猛禽撲擊,跑來跑去非常健康。
  梁員外的學問止於《論語》,不過有個兒子如今在利州讀書,聽聞蘇探花蘇偶像成了家鄉知州,興奮得連夜收拾行囊,連滾帶爬地趕了回來。
  見到壹身苧麻夏衫的蘇油,小梁覺得幸福得都快炸了,深深施禮:“後學梁景芝,拜見探花賢良蘇大人。”
  如今“大人”這個稱呼壹般還不能亂叫,大多是在行文裏稱呼家中父親用的,宋人有筆記說道在官場用這個稱呼,會招來駭笑側目。
  但是那也只是某壹人的說法,既然提到了,恰恰說明有人在用。
  其實蘇油在宋人筆記中,是見過“大人”的稱呼的。
  比如梅堯臣逝世,閭裏就相互打聽:“茲坊所居大人誰邪?何致客之多也!”
  因此說宋人不稱大人,那是發帖人讀書未廣,然後大家就以訛傳訛。
  至少百姓士紳對官員稱大人,壹點毛病都沒有,為民父母嘛。
  不過梁景芝二十多歲的人,用這個稱呼叫蘇油,讓蘇油覺得很滑稽:“小梁員外無需如此,妳我世兄相稱便好。”
  老梁員外趕緊朝屋裏招呼:“探花郎光降,貧家真是蓬蓽生輝。趕緊上廳中飲茶。”
  蘇油笑道:“叨擾員外了。”
  家中估計是難得來壹個這麽尊貴的客人,不光內眷,宗族,就連四方百姓都趕了過來。
  見過文曲星,這是可以可以擺壹輩子的龍門陣的!
  梁員外非常尷尬:“鄉裏人沒見過世面,讓探花郎見笑了。”
  蘇油招呼壹個膽大些的小孩過來,在院子裏拖了根凳子坐下,取來壹節藤條,三繞兩繞繞編成壹個漂亮的藤球,取出折刀截斷多余的藤絲,往地上壹擲,藤球便彈了起來。
  蘇油拍了幾下,然後將藤球交給小孩:“拿去玩吧。”
  小孩開心壞了,接過藤球往外跑,跑了兩步又跑回來,說了壹聲:“謝謝探花哥哥!”然後又轉身招呼小夥伴們跑人群外邊玩去了。
  這壹手壹亮,所有鄉親們都咧嘴笑了,原來探花郎還是農活裏邊的行家,能編這樣的藤球的人,那家中籮筐簸箕是不用另叫篾匠了!
  蘇油招呼幾位鄉老坐下,笑道:“蘇油也是鄉下長大的,小時候還淘氣著呢,沒少讓家中長輩頭痛。”
  小梁員外就對周圍人介紹:“小蘇探花六歲時便能自食其力了,還收留了幾十位孤童。”
  壹位鄉老就不信:“這咋個得行喲?”
  蘇油笑道:“那是因為眉山碼頭熱鬧,我便帶著孩子們抓魚,然後在碼頭賣魚,賣豆花飯與行人,用每日浮利,養活自己。”
  “聽說以前夔州碼頭也是非常熱鬧是吧?”
  鄉老們就點頭:“那得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後來峽裏山塌路斷,上邊是灩滪堆,下邊是新灘,水陸難行,我們就被關在了這裏邊。”
  “所幸夔州氣候溫潤,周圍山上地多,娃子們春天上山燒畬田,種點豆麥,日子還是過得去的。”
  蘇油看了看周圍農人襤褸的衣裳,這還叫過得去,華夏民族百姓忍耐力,實在是有些驚人。
  山下的人家日子都過成了這樣,山上的那些,只怕是更加不能看。
  關心了壹下農時生計,問了問往年的產量,最後在心裏對夔州的經濟水平有了壹個譜——瓜菜頂上半年糧,外加老天給力的話,能夠解決基本溫飽。
  就這還是最好過的區域最好過的壹幫人,天下最窮處,不是瞎說的。
  唯壹的安慰,是梁員外家柑橘園裏的肥雞和自釀米酒味道很好,據梁員外說家中米酒釀造時加了壹種當地所產的叫刺梨的植物果實,米酒回味無窮。
  下鄉送過壹次溫暖,吃了人家壹只肥雞,蘇油開始清算計簿,收斂倉儲。
  壹年五十貫公使錢,前任自己都過得苦逼,壹枚嘉佑通寶都沒有給他留下。
  倉庫裏邊幹凈得老鼠都含著眼淚搬家了,倉場上竹木和苧麻倒是堆積如山,估計百姓都拿這個來抵稅。
  全是原生態,上任知州總算還是做了點事情,好歹麻桿和麻皮是分開的。
  到此蘇油才算有了點底氣,老子到底還沒有窮到掉渣啊……
  這裏名義上是州,但是治政難度,其實還不如眉州壹個縣,甚至連陵井都不如。
  夔州路轉運使司和安撫使司都將治所上移到了渝州,畢竟那裏靠近蜀中,如今繁華得多。
  兩路收到了蘇油的報道文書,都給了正式回復。
  話裏話外的意思,就是夔州出入實在太麻煩,小蘇探花的能力我們是完全信任的,只需要把那個籠子治理好,不出事,就不勞妳跋山涉水地出來拜見我們了。
  不用來哭窮,哭窮也沒用。我們合計了壹下,為了鼓勵小蘇探花發展民生,轉運司讓夔州免稅!三年免稅!
  還有鄉弓手,去年新政,各州可以有六百名上限,小蘇探花妳要是願意,安撫使司將中州,開州,達州的編制都送給妳,這下妳有兩千四百人撐腰了,所以震懾蠻夷什麽的,對妳應該不存在的哈?
  蘇油好氣喔:“妳們當我野生的是吧?!”
  夔州能收到稅?免跟不免,有區別嗎?!
  沒有稅收,沒有錢糧,還兩千四百人,少爺耗子都養不起壹只!
  因為人口少,產業少,老百姓都在忙著糊嘴,大家得抱團從老天那裏要吃的,唯壹的好處,就是沒那麽些勾心鬥角的屁事兒。
  只需要搞好生產,就解決了夔州的絕大部分問題。
  夔州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產力低下之間的矛盾。
  蘇油回到府衙,開始寫信,必須找眉山求助。
  很快,眉山派來了壹艘壹型帆船,除了蘇油要求的各種東西,還有壹個小組。
  眉山土地廟小學,如今成了蜀中理工人才的培育大基地,第壹批五十來人,都已經長成,分散於眉山各處產業,擔任骨幹。
  張散劉嗣也是二十多當爹的人了,張散是最早的漁業組組長,現在是四通商號運輸司總工。
  快銀船,就是這娃的獨立設計。
  劉嗣是基建組組長,現在已經是路建司總工,制圖專家。
  兩人見到蘇油,都是激動萬分,迎上前來納頭便拜:“張散劉嗣,問小少爺安!”
  張散說道:“小少爺高中探花,當時眉山城裏大慶了三日!我們都聚在壹起,又哭又笑,只可惜小少爺不在跟前,當真比過年都還熱鬧!”
  蘇油趕緊將兩人扶起來:“三哥四哥這是幹啥,家裏都好吧?”
  劉嗣抹了壹把眼淚:“都好,八公身體好著呢!就是閑不住,土地廟小學的孩子們都喜歡上他那裏去玩。”
  “這次拴住哥本來也想來的,被程老太爺罵了壹頓才老實回陵井上去了!這趟差事,就落到了我們兩身上。”
  “石老太爺如今在大理安寧河那邊的礦上。那邊的精鐵,現在是壹船船往外出。阿囤姐姐說過兩天要帶壹隊兵過來給妳撐腰!”
  蘇油說道:“胡鬧!她擔著益州路的軍職,豈能輕離轄地?還有著身子,怕是想來跟我索要賀禮的吧?”
  阿囤彌結婚了,是範先生給牽的線。
  聽說是範先生的得力助手,二林部高姓白家的壹個年輕人,隨範先生整理圖籍,管理學校,順便跟著他讀書的門生。
  宜賓對岸,唐淹吸納了很多為了討生活而投奔於此的流民隱戶,形成了壹個城鎮,取名為江陽城。
  又用了三年的時間,修通了從安寧河谷到江陽城的道路,形成了二林部——大理會昌府——江陽城三角區。
  這條環線極富特色,實際上是將會昌府壹分為二,以會昌府城為界,南部是大理在控制,北部是二林部和江陽城在控制。
  所出的精鐵,由大理高家,二林部,四通商號共同分配。
  這些精鐵,絕大多數還是流入宋境,被川峽四路吸收。
  川東的另壹個經濟大區——利州,從眉山走水路繞到嘉陵江的灣子再上去實在不劃算,如今四通商號路建司正在改善路基,準備放壹顆衛星——在眉州到利州之間安設鐵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