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

二子從周

歷史軍事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8

  既然是文會,作詩那是少不了的,蘇油讓大家自由發揮,題材便是這江南湖光山色,全都匿名,約好壹個時辰之後交稿,壹起品評高下。
  如今的蘇油,在文壇也有了自己的地位,奏章策論,也就是議論文,那沒說的,壹鞭壹條血,趙頊屢次下詔點贊,乃如今政壇樣板,文壇壹絕;
  詩歌也不少,尤其史論詩,更是蘇油的強項;
  詞作雖然罕見,但是傳出去的那兩首,水平也都不差。
  所以如今的蘇油,在信件中陪和壹下大佬,心有所感動動筆桿子,那是可以的。
  在這樣的場合還作詩,那是不顧及身份欺負文壇後輩了。
  正好藏拙,任兩浙文化精英們發揮,自己壹首詩都沒寫,和張先壹起當任評判。
  魁首最後還是歸了賀方回,這醜鬼現在新娶花魁,文思泉湧,連秦觀都只能暫避壹時。
  文會壹直持續到月亮升起在孤山之上,大家才盡興而歸。
  直到回程的小船駛入荷花蕩裏,蘇油心有所感,才為這次文會留下了壹首自己的作品。
  拳荷可意擬絹裁,柳艇無痕蕩葉開。
  離樹清啼終寂去,擾人新月總跟來。
  ……
  蘇油在杭州愜意壹時,王安石在汴京,卻感覺如陷入了泥潭。
  雖然在他的強勢引領下,國家的運轉再次有了壹些效率,然而王安石發現,僅僅十個月,新黨的裂痕,已經大到難以彌合。
  呂惠卿和自己,意見常常不合,以前那個言聽計從,只要指出壹個方向,便能在方方面面建立制度,完善舉措的好幫手,不見了。
  韓絳也有問題,他認為王安石繼續倚仗呂惠卿,是壹種玩弄政治平衡的手段,是對自己的不公平。
  王安石倒是想用他,可韓絳的能力就那樣,而且從首輔位置退了下來,有了這經歷後,理論上資序已經與王安石平等。
  所以現在王安石手下,有能力的私心太重,還不怎麽聽話;勉強聽話的,又沒有什麽能力。
  再往下,就是青黃不接。
  壹個巨大的斷層出現在上下之間,本來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王安石著力培養了好久的階梯隊伍,如今被人拆得七零八落,丟到四面八方。
  王安國的下場,讓王安石幾次在書房中潸然淚下,如果說那都能容忍,那被呂惠卿毀去新黨根基,就很讓王安石有意見了。
  即使是這樣,他還不得不用,畢竟新黨二號人物,在朝中已經形成了勢力,雖然更多是私人新勢力,但好歹打著的是新黨的大旗。
  唯壹壹個堪任的,就是沈括。
  沈括的資歷其實也還有些弱,不過好歹功勞不少,王安石力排眾議,將他安排到權三司使的位置上,算是完成對蘇油的承諾。
  即使幫不上妳,但是有沈括這明白人主持三司事務,至少能保證不給兩浙路添亂。
  兩浙路開發,要真論起來,還是沈括起的頭,蘇油要是成事,沈括壹個首倡之功也鐵定跑不掉,因此配合得也很積極。
  然後呢……然後,就沒人了……
  還有趙頊的態度,也讓王安石產生了壹些無力感。
  王安石變法之初,在與趙頊的奏章裏就明確提到過,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全在於“人主之心”。
  如果沒有皇帝的堅決支持,這事情幹不了。
  趙頊也曾經給予過他最大的支持,僅青苗法,趙頊前後兩次調配了兩千四百多萬貫,通通歸王安石支配。
  要知道那個時候,趙頊手裏也幾乎沒錢,朝廷歲入盈余,也不過七百萬貫。
  可是如今的趙頊,已經是年近三十,思想成熟的青年君主了。
  他對王安石,漸漸從尊敬的的師長,降到普通的師長,降到國家重臣,如今降到平衡朝局的工具。
  對王安石來說,這樣的待遇落差是很難受的。
  蘇油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和趙頊初次見面,沒有什麽深談,之後在金明池壹起釣魚,幫趙頊解決圓五等分的問題,給趙頊的印象也就是壹個聰明壹些的同伴。
  直到如今,兩人的關系基本上還是那樣,因為發現了蘇油越來越多的優點和好處,反而對他越來越尊重。
  而蘇油自己,卻好像不怎麽看重這份尊重,成績是有,更多的是時常犯點小糊塗。
  比如堪稱祥瑞至寶的天梯紋劍就當普通東西送進宮啊……
  比如本該有大用的蒸汽機被他拿去運送鮮魚啊……
  比如使潑耍賴哭著喊著叫天家買他鹹魚臭烏賊啊……
  只要趙頊隨手給他壹點小幫助,他就興高采烈回信拜謝皇恩,給他來兩句申斥,他也誠惶誠恐地謝罪,不過筆墨壹轉就聊起兩浙路的趣事。
  很明顯,蘇油壓根也沒將那些申斥當做壹回事兒,還壹副“我知道妳是好意加上妳又是皇帝所以妳不得不這樣做我也只好正兒八經配合妳”的樣子,讓趙頊每次看到這樣的信件都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心中卻總會升起壹絲溫暖。
  細論起來,這屬於輕慢君上。
  但是蘇油從來不在大事上,從來不在公開場合上如此。
  這娃只在小事上糊裏糊塗,在私信裏啰裏啰嗦。
  趙頊偏偏覺得很好,很舒服,很珍惜這份“輕慢”。
  人都是群居動物,這是基因決定的,沒有人真正願意成為“孤家寡人”。
  四月,己酉,王安石進所撰《詩、書、周禮義》。
  這是趙頊心心念念“壹道德”的重要文化工程,經義完成後,趙頊對王安石說道:“如今演講經義的人,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壹樣。卿所撰經義,其以頒行,使學者歸壹。”
  於是將之頒發於所有學官,號曰《三經新義》。
  同時,加安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給事中,王雱龍圖閣直學士。
  《三經新義》的頒行,讓無數讀書人感到不忿,邵雍的評價壹針見血。
  “王氏之患,在好使人同己,理學之利,在喜有人辯異;”
  “使人同幾者,人多偽藏以希進;喜人辯異者,人多據實而求真;”
  “是故王學雖據明堂而日黜,理學雖起市井而日瞻,無殊怪焉。”
  按照慣例,王雱要上表推辭新命,來回幾次才算完。
  結果第壹道謝表剛上去,呂惠卿便對趙頊說道:“王元澤必不就任。”
  趙頊問為何,呂惠卿答道:“陛下剛剛才追奪了王平甫的文字,黜叔而進侄,即便王相公也不敢答應。”
  “何況王元澤雖然有文行,但能夠超過蘇軾?《時報》創刊號,王元澤詞作雖在大蘇之上,但天下文士莫不以為是笑話。”
  “幼時的聰穎之行,也不能說明問題,於今汴京城中五歲孩童,誰還不知道如何辨別獐鹿?”
  “《三經新義》,雖然傳言有王元澤襄助之力,但是具體是什麽情況,誰也不知道。”
  “如今外間已有傳聞,說王相公愛子心切,慈父為兒子捉刀。陛下,為了相公清名,還是準了王元澤的辭表為好。”
  趙頊還在猶疑,結果當晚汴京城裏就有人將大宗正被謀反案牽連壹事,與此事合成壹副對聯傳揚開來——“叔隨侄受過,父替子捉刀。”
  次日,王安石以王雱在生病為由,替兒子辭謝了任命。
  王雱真的病了,不過不是病在前頭,而是被這事情氣病在了後頭。
  同樣,呂惠卿在安排上也出現了小失誤,君臣討論是話趕話說到那裏,呂惠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然而趙頊已經不是當年的楞頭青,下來命皇城司壹調查,捉刀的傳言,竟然在呂惠卿說法之後。
  趙頊認為這就是呂惠卿傳出去的,特意下詔,讓呂惠卿好好配合王安石工作,其實意在敲打他。
  但是呂惠卿對趙頊回復:“陛下命臣為參知政事,乃參知陛下的政事,非參知安石的政事。”
  這話要在熙寧元年裏說,像蘇油與王安石同船進京,辯論三日依舊堅持己見那樣,那絕對會給呂惠卿加分。
  然而如今趙頊對呂惠卿已經有了成見,愈發鄙薄其為人。
  於是趙頊親書給他:“安石事即朕事。”
  通過這幾件事,趙頊對呂惠卿有了“忌能、好勝、不公”的印象,認為但凡才能超越他的人,呂惠卿便會生嫉妒之心。
  趙頊甚至還提醒王安石:“呂惠卿難濟事,非能夠輔助妳之人。”
  這是明確表示將呂惠卿排除在王安石繼任者名單以外。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