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表演者
崇禎十五年 by 韭菜東南生
2022-1-10 19:57
南原的明軍正在整頓兵馬,好似有向玉田增援之意,最重要的是,偵騎看到了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馬蘭峪副將白廣恩的大旗,這四人都是參加過松錦之戰的總兵,在大同總兵王樸被斬首後,四人已經是建虜眼中為數不多,值得重視的明國總兵。
現在四人壹起聚在薊州南原,儼然是壹支不可小看的力量。
唐通和白廣恩不說,但吳三桂和馬科不是應該在寧遠和山海關嗎?怎麽會跑到薊州南原來?如果兩人率領的都是寧遠和山海關的精銳,那就意味著大清的戰略布置出現了失誤。因為照黃太吉的策略,阿濟格和阿達禮率兵在寧遠壹代圍獵,為了就是牽制寧遠守軍,現在身為寧遠守將的吳三桂出現在薊州南原,意味著牽制戰術已經失敗了。
吳三桂四人是明國剩下無數不多的,有壹戰能力的總兵,四人都聚在薊州南原,而不是護衛京畿,意味著明國京畿無戰事,也就是說,阿巴泰真的可能已經全軍覆沒了,所以四總兵才會出現在薊州。
這也是英俄爾岱和圖爾格臉色大變,無法決斷的原因,加上軍機瞬息萬變,兩人不敢耽擱,只能硬著頭皮叫醒多鐸。
聽完兩人的匯報,多鐸皺眉不說話,旁邊的尼堪卻是眼睛壹亮:“豫郡王,明軍中計了,只要我軍繼續猛攻玉田,明軍必然來救,到時兩黃旗於半路截擊,定能將明軍殺壹個大敗!”
“怕不那麽簡單。”英俄爾岱搖頭:“玉田並非是明國必須要救的戰略要地,就算被我們攻下,對明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松錦之戰後,吳三桂等四人手下的兵馬損失慘重,實力不及過去的二分之壹,這種情況下,他們怎敢冒險到玉田來救?即便加上薊州的三萬守軍也不敢,所以……”向多鐸抱拳:“奴才以為,這是明人的詭計!”
“何為詭計?”多鐸驀地擡頭。
“做出想要救援玉田的姿態,誘使我們繼續攻城,在玉田城下徘徊不去,損耗我軍的糧草和時間。”英俄爾岱道。
多鐸眉頭深鎖,對英俄爾岱的說法不置可否,目光忽然看向圖爾格,問:“探馬回來了嗎?可有老七的消息?”
圖爾格臉色凝重的搖頭——阿巴泰可能已經全軍覆沒的消息,像是壹塊巨石,壓在所有人的心頭。因此,玉田攻不攻,其實並不是現在滿漢眾將最關心的事,大家最關心的是,多羅貝勒阿巴泰率領的偏師究竟如何了?
多鐸臉色發青,壹宿沒合眼,令他眼珠子更加發紅,他咬著牙,在大帳裏來回踱步,表情焦躁:“明人的詭計騙不了我,但攻不下玉田卻也難消我心頭之恨!自崇德元年之後,我大清何曾受過這樣的挫折?如果不拿下玉田,本王有何臉目去見盛京的各位兄長?”
英俄爾岱和圖爾格急忙跪下:“豫郡王息怒,明人在玉田早有準備,我軍持續圍攻玉田,怕正中明人的詭計。”
尼堪卻是抱拳請命,吼道:“豫郡王,請下令再攻玉田,我尼堪願率領大清勇士親自登城!”
多鐸站住腳步,不看尼堪,狼壹樣的目光冷冷掃著英俄爾岱和圖爾格:“妳們都想要勸我撤兵是吧,但撤兵之後怎麽走,糧草問題怎麽解決,妳們得給我說出壹個清楚的道道來!”
英俄爾岱和圖爾格相互壹望,最後由英俄爾岱拱手,斟酌著言語,恭恭敬敬地道:“回豫郡王,奴才以為,玉田急切難下,又無戰略價值,我大軍長時間在此停留,並無益處,迅速轉向馬蘭峪,從馬蘭峪出關,尋他路攻擊明國京畿,才是穩妥之策。至於軍中糧草,奴才以為,可速速向錦州求援,從錦州撥壹部分糧草過來。”
多鐸面色冰冷,揚著下巴:“錦州距離此間,將近壹千裏,縱使立刻起運,沒有二十天也是運不到的,而我軍中糧草何能有二十天?”
建虜入塞,講究的是以戰養戰,歷來都只攜帶壹月多的糧食,剩余所需糧草物資,都從明國擄掠,過去幾次都是順風順水,不想這壹次卻碰了壁。明國的堅壁清野,令他們壹無所得,從界嶺口到玉田,壹共五百多裏,但他們壹粒糧食都沒有搶到。
“軍中糧草尚有十日,省著點吃,可支撐十五日,十五日的時間,足可保證我大軍殺到墻子嶺,如果順利破關,搶掠明人,糧草自然不會是問題,即便有所困難,也可就近向蒙古旗索要壹點。”英俄爾岱說的小心。
多鐸不置可否,只哼了壹聲,但臉色卻緩和了許多。
英俄爾岱繼續道:“關鍵是,壹旦我大軍從馬蘭峪出關,進可攻擊明國薊州以西的所有長城峪口,退可等待後續的糧草,同時威逼薊州守軍,令其不敢動彈分毫。壹舉三得,戰略主動,牢牢掌握在我軍手中……”
多鐸面無表情,忽然問:“英俄爾岱,這是妳的意思,還是張存仁教給妳的?”
英俄爾岱臉色壹變,急忙叩首在地:“剛才軍議之時,張存仁確有此說,但奴才也是這麽認為的。”
“妳呢?”多鐸又瞪向圖爾格。
圖爾格額頭觸地:“奴才贊同固山額真的意思。”
不同於明國上下的猜忌,建虜雖然上下尊卑明顯,階級分明,但主子和奴才的關系卻是相當堅固,顯少有奴才背叛主子的事情,也因此,主子對下面的奴才都是比較信任的,而到了關鍵時刻,英俄爾岱和圖爾格這樣的老將,也敢於向多鐸提出意見。
多鐸狠狠咬牙,臉色陰晴不定,雖然從理智上他知道英俄爾岱和圖爾格是對的,繼續攻擊玉田沒有太大的好處,就算攻下玉田,但折損兵馬太多,也是得不償失的,可是情感上他還是不想輕易放過玉田,或許,再攻壹天就能攻下玉田,然後拿到糧草,壹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
“報~~”
這時,就聽到腳步急促,壹名牙巴喇白甲兵疾步匆匆地走進大帳,在多鐸面前單膝下跪:“主子,漢軍鑲白旗旗主祖澤潤,現在在大營門前求見……”
“什麽?”
多鐸驚了壹下,祖澤潤?他不是隨著阿巴泰嗎?怎麽到這裏了?
英俄爾岱和圖爾格也都是驚訝。
“他帶了多少兵?”多鐸反應最快,他立刻想到了壹個最直接的問題,祖澤潤是漢軍鑲白旗的都統,此次入塞,率領四千余名精銳旗丁跟隨阿巴泰,現在有消息說阿巴泰已經全軍覆沒,祖澤潤的漢軍鑲白旗自然也包括在內,如果祖澤潤帶兵眾多,說阿巴泰全軍覆沒的傳言,自然就不攻自破。
“只有五十人,且……”白甲兵表情怪異:“都沒有甲。而且……他們連辮子都沒有了……”
聽到此,英俄爾岱和圖爾格都是勃然色變,多鐸更是大怒。建虜以甲胄立天下,甲胄就是壹個士兵的生命,戰時丟了甲胄,回到後方是要被斬首的,辮子更是根本,祖澤潤雖然是漢人,但他崇禎四年就投降了建虜,現在又身為漢軍鑲白旗的都統,對建虜這項規定是非常清楚的,但現在他卻失了甲,且身邊的兵也都沒有甲,更不用說,他們連辮子都沒有了,但卻依然出現在陣前,那就只有壹種可能,前天的軍報是真的,阿巴泰的偏師真的已經全軍覆沒了,祖澤潤很可能是戰敗被明人割了辮子……
多鐸怒道:“英俄爾岱,妳去見他們,如果他們確實投降了明人,不用問,全部都斬了!!”
“輒~~”
英俄爾岱得令而出。
建虜大營之外,祖澤潤連同他他手下的五十多個親兵,正跪在建虜大營之前,壹動不動,從更遠處看,根本不像是漢軍旗的精兵,倒像是逃難的百姓。
祖澤潤為什麽來建虜大營,而不是直接返回建虜沈陽?其實道理很簡單,多鐸是大軍入塞的主力,作為偏師的副將,祖澤潤必須先來見多鐸,如果他繞過多鐸,直奔沈陽,不見多鐸,卻去先見黃太吉,不但多鐸,就是黃太吉也會暴怒,就算無罪也是有罪了,所以祖澤潤必須先來見多鐸,即便知道多鐸可以重罰,他也不敢閃避。
獵獵軍旗之下,建虜八旗兵對營外的祖澤潤等人指指點點。
英俄爾岱壹出營門,見到祖澤潤的狼狽樣,立刻就變了顏色。
從祖澤潤以下,很多漢軍旗的辮子都已經被削去了。雖然漢軍旗做了掩飾。但英俄爾岱壹眼就看出了破綻,怒火焚燒之中,他幾乎不能忍,或者說,對任何壹個滿八旗的人來說,眼前的景象都不能忍。辮子是他們的根本,沒有了辮子,還算是大清的兵嗎?
“祖澤潤,狗奴才,妳的辮子哪去了?”即便以英俄爾岱的好涵養,這時也忍不住大怒。
“固山額真,聽我說……”跪在眾人之前的祖澤潤哇的哭了出來。
英俄爾岱聽完面如死灰,呆楞了半晌,仰天嘆息:“想不到多羅貝勒竟然……唉,隨我去見豫郡王!是生是死,就由豫郡王決斷吧。”
“謝固山額真~~”
祖澤潤擡起頭,心中暗暗松口氣,不見多鐸必死,能見多鐸就代表著他還有壹絲活路。
英俄爾岱進到帳中,到多鐸面前,低聲耳語了兩句,多鐸聽完臉色大變,又壹種不能置信的眼神瞪著英俄爾岱,隨即怒吼:“讓那狗奴才滾進來!”
很快,穿著棉袍的祖澤潤就沖進了多鐸的中軍大帳,壹進帳門,離著遠遠,就沖坐在帥案後的多鐸跪下了,嚎啕大哭:“豫郡王,敗將可算是見到妳了,敗將無能……”哭的壹塌糊塗。
多鐸臉色鐵青的不說話,但帳內滿將卻由不得祖澤潤號喪,尼堪最沒有耐性,立刻吼:“住嘴狗奴才!妳的辮子哪去了?多羅貝勒呢?妳不是隨他壹起破關了嗎?怎麽變成現在這幅鬼樣子?”
祖澤潤這才停住嚎哭,擡起滿是淚水的臉龐:“多羅貝勒中了明軍的詭計……兵敗被明軍包圍,不得不投降……”
“啊?”
如同是石破天驚,大帳裏的所有人都變了顏色。說阿巴泰被擒已經足夠聳人聽聞了,想不到從祖澤潤口中說來的,居然是主動投降!啊,自大清黃太祖起兵,這可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情。
“狗奴才,妳胡說~~我砍了妳!”尼堪大怒,拔刀出鞘,上前兩步,作勢要對祖澤潤動手。
“敗將所說,句句實言啊……”祖澤潤砰砰磕頭,額頭嘩嘩見血。
“退下!”壹個冰冷的聲音從帥案後傳來。
尼堪還刀入鞘,恨恨地回到原位。
“到底怎麽回事,妳慢慢說。”帥案後的多鐸,咬牙切齒的問。
“輒。”
祖澤潤哆哆嗦嗦的擡起頭,詳細講述,從破關入塞,順利攻破密雲,接著正紅旗追擊中伏,阿巴泰帶兵援救,結果在潮白河邊被明軍前後夾擊,壹戰而敗,阿巴泰帶兵撤退,明軍壹路追擊,最後被堵截在墻子嶺前的山谷中,明太子射箭勸降,饑寒交迫之中,阿巴泰承受不住,最後帶兵出谷投降……
大帳內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是臉色發青。
雖然祖澤潤只是三言兩語,但眾人卻可以想到了潮白河伏擊戰的慘烈,滿達海的兩千余和伊拜的四千多蒙古騎,都是戰力彪悍的精銳,即便中了埋伏,明軍想要將他們全殲,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
但他們卻壹人也沒有逃出來,由此可知,當日在潮白河邊伏擊的明軍,壹定是精銳中的精銳。
震驚,難以相信,同時心中也再沒有任何僥幸,消息果然沒有錯,阿巴泰的偏師,不但是全軍覆沒,而阿巴泰本人,也是主動向明人投降了。
而震驚之外,就是沈重的失敗和恥辱感了。
不止是多鐸,帳中所有人,從尼堪,英俄爾岱到圖爾格,都是同樣的想法,阿巴泰身為多羅貝勒,愛新覺羅的子孫,居然主動向明人投降,實在是前所未有的恥辱,相比之下,正紅旗的滿達海雖然因為冒然追擊,中了明人的埋伏,但最後卻英勇戰死,沒有辱沒大清的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