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
宰執天下 by cuslaa
2023-4-22 11:42
“馮公,王太尉走了?”
馮從義沖問話的會員點點頭,他記不清此人是誰了,只是有些面熟,“剛剛送走。”
“會首,王太尉走了?”
馮從義又點頭:“剛剛去車站送走了。”
從馮從義進門,到他抵達的會館主廳,百來步路,多少人的詢問都是有關王中正。
畢竟是從京裏退下來的大貂珰,手握兵權多年。眾所周知,他是韓岡在宮中的盟友,地位極高,功勞顯赫,有定策之勛,若非閹人之身,樞府都不在話下。現在到京兆府養老,自然是受到世人矚目。
前幾日馮從義率壹幹商會大佬擺開宴席,款待王中正,許多會員沒有資格參加宴會,但也是關心的。
不過也僅止於關心。
真正了解王中正西來內情的成員,還是在主廳中。真正有資格與馮從義共議此事的成員,也都會在主廳中。
馮從義走進主廳,巨大的圓桌就在大廳中央。他環目壹掃,圓桌旁的每壹張座椅上,幾乎都已經坐上了人。
有商會成立以來就沒有離開過的金家,也有七八年前才進來的種家,但他們都是萬余商會成員的代表,還是商會的決策者。
當他們看見馮從義進來,紛紛站起身問好。
馮從義連連拱手回禮,壹路走到他在圓桌離門最遠的座位上。
雍秦商會的總會館就在京兆府中,相較於商會的財力和勢力,修造於二十年前的會館,現在已經跟不上商會的發展,顯得過於局促。不過商會的成員們都沒有將總會館擴建的打算。
商人這個群體,千多年來壹直都是被打壓的對象,壹向是秉持著悶聲發大財的想法。即使雍秦商會的勢力龐大,其中又不乏貴人,但絕大多數高層成員依然保持著低調。
如今並非是大會期,不過大部分理事都從全國各地趕回了京兆府。
“王太尉已經走了?”
當馮從義坐下,旁邊副會首探頭過來,問了壹句同樣的問題。
“剛送走,說是要趁還有力氣走動,把關中寧夏隴右甘涼都繞壹圈。”馮從義點點頭,依然心平氣和地回答,而且還多說了幾句。
副會首嘖嘖贊道,“此老可當真有閑情逸致。”
馮從義道:“好歹苦了幾十年,臨老了,出外走走,也不算過分。”
副會首直搖頭,臉上的表情,就像壹個餓了三天的乞丐,看到壹位身前擺了滿桌子菜,卻在叫著沒處下筷子的富人。
“兩鎮節度還叫苦,天下還有幾個不苦的人?!”
“還是苦的。”坐在這位副會首左手邊,是另壹位副會首——雍秦商會中,總共有十七位副會首,三位名譽會首,這壹位在副會首中排在第三——他露出神秘的詭笑,“想想這兩鎮節度,是拿什麽換來了。”
“換?”第壹副會首先是壹楞。
第三副會首笑問:“不苦嗎?”
第壹副會首苦笑著點頭,“是苦,是苦。”
第三副會首見其點頭,得意壹笑,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見馮從義輕輕敲了敲桌子,噠噠兩聲,他立刻就收起了笑容,正經起來。
“留點口德吧,他是我們這邊的人。”馮從義嘆了壹聲,暗自搖了搖頭。
不管做了多少,閹人的身份,總很難得到真正的尊重。即使馮從義,在與王中正來往的過程中,也是覺得有些別扭。真不知道他的兄長是怎麽才能讓王中正對他心服口服。
王中正在京裏就聽韓岡的話,致仕出京後,依然是聽了韓岡的建議,準備在陜西多走走,多看看了。完全待不住,在京兆府歇了幾天後,就說要趁還能走動時多看壹看關西的風土民情。
按他的說法,打算旅遊的不僅僅是在關中,還要去隴右,不過這要到幾個月後了。
王中正自己規劃的旅遊線路,他離開長安京兆府後,就要先去延州,從當年的羅兀城那條路,壹路走到銀夏之地,然後再前往興靈。自興靈往蘭州有壹條鐵路,就在黃河北岸,剛剛修起不久,而且鐵路總局正準備設計建造壹座在蘭州跨越黃河的鐵路橋,以便那條路能直接接入蘭州城旁的另壹條線路——不過這要好些年後了。
到了蘭州之後,如身體條件允許的話,王中正還會往河西走廊走壹回,看看老朋友。馮從義從他那裏聽來,說是“玉門關外的風景,只在詩書中讀來,卻壹直無緣壹見”,王中正當年甘涼路也走過了,不過到了肅州就回頭了,沒有繼續向西往瓜州、沙州去,當然也沒有去遊覽過古玉門關。
等他從甘涼路回來,將會由蘭州走青唐線,經過隴西返回關中。
這壹趟,就算是全程走馬觀花,也要兩個月之久。走得慢些,在路上就得停下來歇壹個冬天,等回京兆府時,說不定就要明年夏天了。
馮從義對此很擔心,這壹趟西北遊,莫說年歲如王中正這樣的老人,普通人在路途上奔波兩個月,也會大感吃不消。
但王中正堅持要去,馮從義也只能依從他的決定。背後派人壹路飛馬傳信,將王中正要經過的州縣全都通知到,讓他們好生準備。
壹想到王中正要壹口氣走上幾千裏,馮從義就想嘆氣,好生在京兆府休養該多好,就是要走動,也沒必要走那麽遠。
“聽說會首把子午鎮外的壹座莊子送給了王太尉。”又有人問道。
王中正在京兆府有壹座宅院,乃是出京前面時太後所賜。馮從義又送了他近終南山的壹處田莊。
那座田莊在京兆府中名氣還挺大,望山臨水,風景絕佳。又有上田十余頃,溝渠密布、水車風車林立,每年的出產絕非小數,是韓家在京兆府最好的產業之壹。但馮從義隨手就送出去了。
真要說起來,這手筆並不算小了,但雍秦商會的資深會員都能拿得出來。不過商人們對外付出好處,沒有利潤拿回來那就不是壹個合格的商人,可是現在沒幾個能想明白,馮從義如此大方是準備拿回些什麽。
而馮從義只是想讓他兄長滿意罷了。
每隔兩三天就要互通壹次信件,馮從義很了解他的兄長對王中正的態度,只是酬賞功勞,壹座田莊還嫌太簡薄了。
當最後壹個人走進廳中,四十七人坐滿了圓桌旁的所有座位,馮從義隨即就開始了今天的會議。
“想必在座的每壹位都還記得,家兄當年許下的諾言。”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了會議的主題,其中有三分之壹得到了馮從義的事先通報,保證能夠維持住會議能如願達成協議,所以馮從義沒有多做寒暄,幾句閑話過後,便直奔主題,“但是,有很多人都覺得家兄最終還是會設法留在朝堂上。所以我就直接說了,家兄從來不會食言而肥,更不打算用其他手段留在朝中。他並不打算愚弄世人,所以家兄他會在明年的大議會會期前,辭去相位。”
會議廳中立刻就沸騰了。馮從義的話就像比燒紅的鐵塊直接丟進水缸裏壹樣,壹下就把眾人心中的憂慮和疑惑給引爆開來。
“但是……如果妳們了解過家兄的為人,就應該……”
壹直以來,韓岡辭相的事看起來都是在說笑。以韓岡的年紀,三五十年的宰相不做嗎?但誰能想到,這件事韓岡壹直記在心裏,而且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主動要求離開。
這不可能不引起與會者的恐慌。
韓岡是雍秦商會最大同時也是最硬的後臺,如果沒有他高瞻遠矚的指點,如果沒有他以自身的聲望集合各家豪門投入商會,如果沒有他在官場上方方面面的照顧,雍秦商會絕對發展不到今日的地步。反過來,雍秦商會在各方面都對韓岡和他的派系,竭盡壹切地給予了巨量的支持,這使得韓岡能夠維持住他手下的那張網。
壹旦韓岡辭位,被安排到其他地方任職,京師裏面做主的就是章惇了。那時候,不僅僅是京師,京外各路都會聽從章惇的吩咐,甚至作為韓岡自留地的關西,都難以抵抗宰相的命令。
因而馮從義在這些資深會員、商會理事的臉上,看到了不滿,甚至還有憤怒。韓岡的辭相,甚至可以說是對他們的背叛。
“相公退下來後打算做什麽?”
“還會留在京師嗎?”
“是不是要回關西?”
七嘴八舌的詢問,差點就將馮從義給淹沒。
“收壹收這些不知所謂的問題。”壹名副會首上來駁回了之前所有的疑問。他堅定地問著,“相公現在打算做什麽?”
此問壹處,壹切噪雜都消失了,韓剛打算做什麽,這是所有人都想問的問題之壹。
而另壹個問題,“相公辭位,商會該怎辦?”
當韓岡辭位之後,押註在章惇身上的當不在少數,即使是鐵桿的反都堂派,也是會投效章惇。只要他們能夠攛掇章惇對關西下手,韓岡也只能反擊,兩人就此反目成仇,舊黨的出頭空間終於就要來了。
即便沒有舊黨,韓岡這壹系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憂心忡忡。
馮從義在議論聲中擡起手,“且少安毋躁。讓從義給各位好好分說分說。”